社论
要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胜利日大阅兵
缔造胜利的伟大精神
保障胜利的作风与纪律
引领胜利的中流砥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四风”典型问题监督哨
时评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论坛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清风文萃
社论
要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胜利日大阅兵
缔造胜利的伟大精神
保障胜利的作风与纪律
引领胜利的中流砥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四风”典型问题监督哨
时评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论坛
释疑答问
文化传承
清风文萃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网上纪念馆,会读到一首诗人田间创作的抗战诗词《遵守纪律》:“没有纪律,我们/会像散沙一般,被敌人/一粒/一粒/很快地踩碎。”这首诗仅有24个字,但生动地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散沙一盘!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有的大捷,有的惨败,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论断的科学性。
纪律严明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中就曾写道:“抗日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的注意。第一实行抗日的纲领,最后胜利才能有保证。第二服从上级的指挥,坚决杀敌才能得胜利……”
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是全面抗战后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个被载入抗战史册的经典战役,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把“服从上级的指挥”视为铁律而赢得胜利的典范。
为了保证战役的顺利进行,1940年8月5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主任陆定一联名向各参战部队发出关于《正太线战役政治工作指示》,明确指出,“为了达成战役之彻底胜利,对于所有参战部队,要力求有良好的纪律(尤其是战场纪律及在敌占区行动的纪律),绝对服从指挥,完成自己任务”。八路军参战各部在统一指挥下,根据各自敌情、我情、任务,灵活运用各种战法,密切配合、连续作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计划性和协同性。
正是靠严明的纪律,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夺取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1943年3月,为粉碎敌寇“扩展清乡”(日伪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分块圈起来,从点线的占领扩大到面的占领)和“屯垦”计划,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对日、伪军发起了车桥歼灭战。
在战役攻坚过程中,我军占领了合作社,缴获了大量战利品,面对物质利诱,战士们恪守“禁止发洋财”的纪律规定。七团二连战士黄祥,缴枪二十余支,对地下散满的钞票,却一张不拿。四连战士黄炳新,捉到伪军排长时,对方拿出一把钞票请他“吃香烟”,他严词拒绝:“新四军不贪钱的!”
严格的纪律和严明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表示,“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在民兵和广大群众的配合支援下,最终新四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车桥战役的胜利。
纪律是战斗胜利的保证。抗战中的战例表明,哪个部队纪律严明,哪个部队就能打胜仗。
74军,可以算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战绩最辉煌的部队。该军以军纪严明而著称,尤其是王耀武任军长时,更是赏罚分明、恩威并用,对违纪的部下绝不姑息。
1943年,常德之战前夕,该军57师在沅江码头用船只送下乡的市民过河,并派兵给市民挑运行李30里,不准收取任何报酬。一位名叫刘为才的上等兵给群众挑送行李后,因索取两块光洋的报酬而被枪毙。事后,军中张悬文告,明令官兵:“我们虎贲部队,一向就有良好的荣誉,我们决不能让这良好的荣誉,由一两个人断送殆尽……”
但这在国民党军队中只是个案,严明执纪仅仅依靠将领个人的觉悟,没有形成全体的统一意志,最终也无法挽回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败。
一盘散沙势必节节败退
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曾说:“若是没有纪律和秩序,绝不可能有战胜的希望。”因为,没有纪律或纪律涣散的军队,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反思抗战中的一些战役之所以惨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队里纪律松弛、执纪不严。
开始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也是抗战中规模较大、时间较持久的战役之一,但它在一片凄风苦雨中降下帷幕,中国75万人的军队被28万日本兵击败。
回顾这场战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和铭记。其中,派系斗争、任人唯亲是国民党军中一贯存在的痼疾,而不守纪律、不协同配合是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国民党军中将领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部队凡受信用之将,莫不是蒋介石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介石嫡系,对手下的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指挥官操控前线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
淞沪会战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兵)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按规定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后期撤退时,又因为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
在紧接着的南京保卫战中,由于纪律涣散导致的混乱局面再一次重演。1937年12月12日中午前后,日军攻破南京中华门,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等人决定连夜撤退。当天下午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师级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由于时间紧迫、渡江交通工具有限,原定突围计划是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一指示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分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
事后看,包括唐生智本人在内的诸多守城高官均给自己预留了逃生船只,真正无路可退的不是这些带兵的将领,而是沙场浴血的一线官兵。作家方军在《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中写道,在日本采访时,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直言不讳地说:“国民党军队有个习惯特别不好,一打败,当官的先跑!”
看到危险就溜的统帅,遇到敌人就退的将领,怎能带出一支保家卫国的铁血军队?在历史学家张其昀编纂的书中一段蒋介石的话,就表现出深深的无奈与恼怒——
“自抗战以来,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一落千丈。我们的革命工作苟且因循,毫无进展。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掉了。”
常胜之师必是正义之师、严明之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之所以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不是靠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取胜,而在于拥有严明的纪律这一重要法宝。而用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纪律松懈,所以只能是步步败退。
加强纪律性,无往而不胜。纪律严明,才能在政治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才能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