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决定给予令计划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将令计划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专题 半年亮点工作集萃
特别关注 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论坛
纪律审查
释疑答问
事业单位中“双肩挑”人员被给予撤职处分,其工资待遇如何处理?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决定给予令计划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将令计划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专题 半年亮点工作集萃
特别关注 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论坛
纪律审查
释疑答问
事业单位中“双肩挑”人员被给予撤职处分,其工资待遇如何处理?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说“圣”
俞水生
“圣”的繁体是“聖”,甲骨文写作(读shèng),像人头上长着大耳朵,突出听觉的灵敏,也有在左边加上(口),表示耳听口说。
“圣”本为听觉灵敏之意,后引申为对万事万物都能通达,所以,《说文解字》曰:“圣,通也。从耳呈声。”古人认为圣者闻声而知情,通于天地,所以,“圣”又特指圣者。至于圣贤之义,则是后来的引申义。
“圣”的古文字形,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古代圣人的标志和风范:先做到用耳朵倾听、再用嘴巴说话,如此才能通情达理,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圣人。
古人早在造字中,就体现出最朴素的倾听民意的理念,可惜这样的理念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占据中国历史的统治地位。于是,“圣”的字义也增加了“神圣”的含义,似乎变成了王权的专利。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事物的词,几乎都与“圣”字沾上了边。例如:圣上、圣虑、圣裁、圣治、圣聪。敬称封建时代本朝则为圣朝、圣世等。
与历朝历代凡帝王必称圣相对,古时候在民间能被老百姓称为“圣人”的,往往指一些技艺超群或某个门类造诣极深的人,这方面我们都非常熟悉,例如,文圣孔子,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
现在,当我们开始倡导国学,重读圣贤之书时,发现上述这些圣人真是名不虚传,他们的贡献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假设中国历史上少了这些不同领域的圣人,还称得上是一部中华文明史吗?
然而,如宋代思想家朱熹为圣人所定义的“各种德行都具备的完人”毕竟是少数,对常人来说,不是圣人,也可以向圣人境界靠拢。中国有一句老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此言原出自《左传 · 宣公二年》。仔细品味,这句话的精髓不在“无过”,而在“能改”。
当年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说,君子不是不犯错,犯了错后不要故意藏着掖着,而是坦然地面对,就像日月之食那样人人都可看到,只要改正人们依然敬仰他。从古至今,不管什么人,都会犯错误,聪明的人懂得事后总结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不仅人的素质得以提高,人格也会得到升华。反之,犯了错还要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别说是向圣人境界靠拢,即使做普通人恐怕也是不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