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特别关注 紧盯端午节点狠纠“四风”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论坛
三转
释疑答问
巡视
环球
清风文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要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特别关注 紧盯端午节点狠纠“四风”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论坛
三转
释疑答问
巡视
环球
清风文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曾率兵东征,经由埃及、中亚进入印度恒河流域,期求实现征服全世界的狂想。行进中意外地发现,一个人在路边不停地原地跺脚。问他为什么,答复是:“即使你征服了整个世界,最后得到的也不过是脚下这一点点。”真是机锋冷隽!
同一道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庄子讲得尤为透辟,他曾借用隐士许由之口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俗谚:“广厦千间,夜眠七尺”,正是此说的注脚。
读《庄子》一书,当中对此多有论列,我形象地称之为“做减法”。所谓“做减法”,是指凡事看得开、放得下。“放下”不是放弃,任何东西都不要,而是要有所选择,放弃多余之物,卸掉背上沉重的负担。“放下”,既是一种解脱的心态,豁达的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认识人生的有限性,构成了知足、知止的内在根据。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经常会受到空间、时间和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的约束。庄子有言:“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我们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不知道的。既然每个人的作用都有限度,我们不可能无限度地期求、追逐,也不可能无限度地计较、攀比。懂得了这一点,可以使人们知足、知止,除掉嫉妒、猜疑、贪婪、骄纵、怨恨、攀比等情志上的毒瘤,给心灵减去种种愁烦、般般痛苦。
所谓知足,是就得之于外而言,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索取;知止,是从内在讲,主动结止、不要。知足,使人不致走向极端,不会事事、处处与人攀比。知止,可以抑制贪求,抑制过高过强的物质欲望。世上常情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个人的追求必须适可而止,不能贪得无厌。否则,让名缰利锁盘踞在心头,遮蔽了双眼,就会陷入迷途,导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
相对于主动自觉的知足知止,是被动的带有强制性的戒贪、戒得、戒奢、戒欲。欲望不可放纵,不属于自己的不能伸手,否则必遭制裁。其中的道理在于,贪,逆天悖理,定会触犯刑律,得就是失,总须付出代价;欲,将会蚀损本性,纵不身败名裂,也会堕志损真——现实的声色货利,有时会吞噬人的本性与良知。
所以,庄子在《盗跖》篇,曾通过知和之口,告诫世人:“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庄子意在强调,物质财富超过了生活的需要,就成为祸害,每种事物都是这样,财物更是如此。因此,要警惕名累、势累、情累、物累,保持身心自由,防止“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特别要摆脱名缰利锁的诱惑与折磨。为了身外之物,“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到头来,烦恼丛生,心力交瘁。即便是侥幸到手了,也难免劳形苦心,身为形役,所谓“既患得之,又患失之”,仍然是苦不堪言。
庄子的这些警世恒言,有助于人们变得清醒一些、聪明一些,其中的核心在于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失自我本色。在庄子看来,贪婪、物欲使人丧失“真宰”,迷失自我,导致人性的普遍异化。天下人“莫不以物易其性”,失却了“至正”的“性命之情”,“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世俗之人盲目地被外物所牵引,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达到逐物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可悲。“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些人,尽管“殉”的目的各不相同,价值追求也不—样,但其重物轻生的取向都是一样的。
英国历史学家饶列说:“只有死,才能够使人了解自己。”就常人来说,不必死生契阔,不必火烫油煎,只要罹患过一场大病,被迫躺在病床上急救过几次,人们就会领悟到许多过去经常被忽略的道理。这里说的是普通百姓,而如果是贪官污吏,这类体验则更多地来自锒铛入狱、镣铐加身时。平时颐指气使,气焰熏天,自以为不可一世的人,濒临死境或者失去自由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个普通的角色。什么赫赫威名、巍巍权势,什么豪宅别墅、名表名车,什么金条银锭、粉黛佳姝,一切平日抓着不放的东西,到头来,转眼之间,全都不再属于自己。这个时候,也唯有这个时候,才会冷静地思考一回:从前那么疯狂聚敛,贪得无厌,恣意搜求,究竟所为何来?
问题在于,人若是都得等到行将就木或者身陷囹圄之际方才觉醒,岂不是为时已晚了吗?因此,最佳选择还是这种“红尘解悟”,能够早些,早些,再早些。
那么,从读《庄子》、解《庄子》中,是否有望提前获得一些启悟和警示呢?比如,读到庄子告诫的:“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此身非吾有也”,是否又该认清人生本色,厌弃财货奢华,从而自觉地戒贪渎、“不伸手”,少往身上套几个枷锁。
看开了这些道理,常为人生做“减法”,自然会摆脱种种烦恼,除掉无谓纠缠,免去般般计较,化解许许多多胸中积闷、眼底波澜,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作者: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 王充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