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2期

社论

治理基层腐败要一抓到底

要闻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专题  基层反腐加码 更加提振民心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基层

中央督办加力基层反腐

传递高压,哪些招管用?

不仅仅是切身利益得到维护

透视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

山西上下发力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

山东密集通报狠拍“苍蝇”

河南正风惩腐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基层正风反腐务必持之以恒

特别关注  紧盯端午节点狠纠“四风”

让廉洁过节成为习惯

“黄金粽”遇冷 “平价粽”受捧

一键直通,让监督快速便捷

反“四风”再添利器

深度解读

为什么要强调唤醒党章党规意识

通报之变彰显党纪威力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金句20条

从问题通报看纠正“四风”如何冲着纪律去

秦皇岛:利用社会监督紧盯“小枝小节”

松江:强化信访监督抓纪律纠小错

时评

“三严三实”重在“实”

“能而贪”或“廉而庸”都不是好干部

法纪之外无孝道

抗不了干扰,谈何担当

锐评

一组

论坛

如何看待“圈子”与“圈子文化”

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理应监督

干部被“黑”谁之过

三转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深化“三转”的方向

“小发票”折射出工作方式大转变

惠州:把力量向纪律审查工作倾斜

南康:监督转思路 职责回本位

释疑答问

怎样认定单位设立“小金库”违纪行为

公务员开微店是否构成违纪?

巡视

巡诊国企 助推改革

环球

总理涉贪辞职 韩国腐败难除

清风文萃

权力的滋味

不让老实人吃亏

开卷有益

文化传承

七律·包公祠

八德是修身之本

学庄子“做减法”

“纪”“律”:治理与约束

历史回放

一大党纲:排除干扰坚持纪律建党

李大钊:面对拷问“概不知之”

开卷有益
首页
1

  “读书日”读书,仿佛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成为年复一年应时的节日话题。然则,读书不是一种时尚,“读书日”亦不是一个节日。读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和呼吸空气一样,每天都应与书相伴,不必像端午、中秋到了节日,才想起了粽子和月饼。“书是知识的源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吃饭,天天需读书,关于书的话题不妨在素常也要时而讲讲为宜。

  中国人读书是有传统的,历史上关于刻苦读书的故事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记载,每个故事都感人至深。西汉丞相匡衡,幼年家贫如洗,无书就四处借书来读,夜间无灯火,凿穿墙壁引邻居之烛光读书。晋代吏部尚书车胤,自幼聪颖好学,但家里无灯油,就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一个透明的白色纱袋里,借着微弱的萤光夜读。同是晋代人孙康,也因家寒没钱买灯油,冬夜便借着雪地的反光读书。这就是“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古圣先贤的这种读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刻苦读书、奋发图强。

  我读书最多的阶段之一,就是买不起书到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借书规定了期限,借来后赶紧读,读完再还旧书借新书。待到自己有钱买书时,最初还好,买来就读,趁热打铁。后来就差了,总觉得书是自己的了,什么时候想读就读,结果往往是先买来的还没读,后买来的又上了书架。我渐渐体会到,书这东西有时候是占有的愈多,可能阅读得愈少。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指出:“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94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很有学问的老首长告诫我,没上过学不怕,识字后多读书,不读书便是不学无术,将来很难做好工作。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宋初名相寇准同张咏是顶要好的朋友,从青年起就互相敬重,无话不说,关系密切。后来张咏在成都做官,有一次从成都回到京城,寇准设宴盛情款待他。老友重逢,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二人都十分高兴。张咏告别,寇准亲自远送。分手时,寇准还真诚地请张咏赠言指教,问:“何以教准?”张咏慢声细语地回答:“《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一时听不懂张咏话里的深意。回到家里,立马找出《汉书》,翻到《霍光传》这篇时,从头仔细阅读,字斟句酌。一直读到快结尾处,看到“光不学亡术”一句,寇准不禁笑了起来,恍然醒悟:“此张公谓我矣!”即“张咏是含蓄地指出我的缺点呀!”

  这位霍光,字子孟,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担任过大司马、大将军等要职,对汉朝作出过贡献。但是他居功自傲,不好学习,有时不明事理。所以《汉书》的作者班固,虽然称赞霍光“匡国家,安社稷”,同时也指出了霍光“不学亡术,于大理”。

  听了这则故事,获得两层启迪。一是批评人要讲究方式,最好含蓄一些。二是为人要多读些书,尤其担当大任者。第一层暂不多议,这里想重点说说读书这一层。常言道“开卷有益”。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没进过校门无多少知识的人,就如同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读一本书,就像给我这个黑房子开了一扇窗户,不仅投进来光明,还让我呼吸到新鲜空气。其实,人一生下来时好比是一座空空的“清水房”,读书相当于装修,把家具、炊具、灯具等各种用具装进来,满足生命和生活的需要,人生有了知识,生命便有了航标。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对前来接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这些论及书籍的形象语言是极为深刻的。

  我以为,读书如同进食,要会玩味。有些书只要浏览即可,也就是浅尝;有些书则要广泛阅读,如进食的狼吞虎咽,满足知识的博闻;有些书是“对号入座”,如进食体内缺失的营养,要细嚼慢咽,品尝出其深层的滋味。可以说,读书是所有人的需要,欲提升全民族文化品格和修养,读书当为第一要义。(高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