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特别关注 紧盯端午节点狠纠“四风”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论坛
三转
释疑答问
巡视
环球
清风文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要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特别关注 紧盯端午节点狠纠“四风”
深度解读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论坛
三转
释疑答问
巡视
环球
清风文萃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一位哲人说过,历史有时会放慢脚步,看起来似乎同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当我们开始遗忘时,总会发生某些危机,迫使我们注目过往。2015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94岁生日。站在延安革命遗址的现场,历史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抗战后期的1944年夏,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国驻华新闻机构的6位外国记者随中外记者访问团来到延安。他们经过深入采访,无不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所感染。
回到陪都重庆,他们兴奋地向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讲述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赞扬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感慨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存在。宋美龄听后,默默地凝视着窗外奔流而去的长江,无奈地对这些记者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都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这是一位叫巴巴拉·W·塔奇曼的美国女作家在其所著《逆风沙——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一书中讲述的一个场景。这位作家因此书获得1972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宋美龄所谓的“权力的滋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她没有明说。不过,1946年7月,国民党为宣传所谓的革新运动在南京创办了《革新》周刊,创刊号刊登《我们的呼声》一文,反省整日喊着实现三民主义和总理遗教的国民党:“党离党员,党员离党;党离民众,民众离党;上层有党,下层无党;都市有党,乡村无党;做官有党,做事无党;为私有党,为公无党;空谈有党,实行无党;党内有党,党外无党;党的头大,党的脚小;党的名存,党的实亡。”
1946年,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党务革新方案》也承认:“国民党既未能以减租或土地利益与农民,未能以立法保障与工人,亦未能以经济保护与中产以上之阶级,遂使政府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政府,党即成为不能解决人民问题之党,失去各阶层之同情与拥护。党无社会基础,既不代表农民,亦不代表工人,又不代表正常之工商,甚至不代表全体官吏,而只代表少数人之利益。”
时隔一年之后,1947年5月,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被陈毅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合围于孟良崮。大战在即,该师师长张灵甫在给蒋介石的电文中称:“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张灵甫虽然是蒋介石手下悍将,但是国民党军队已失去信仰,四分五裂,失败已成必然。在接下来的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全面崩溃,整编74师数万之众被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华东野战军悉数围歼,张灵甫毙命。张灵甫之死与整编74师覆灭,从一个侧面为《党务革新方案》中的话提供了佐证。
1949年,逃亡到台湾的蒋介石,说出一句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的话:“我们的军队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我们的军人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据史料记载:在1940年代末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决战中,许多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战败被俘时,要么穿着平民装,要么穿着伙夫装,而且几乎清一色地丢弃了自己手中的武器,随身携带着的只有金条。这一信史,印证了蒋介石所言不虚。
其实,宋美龄所说的“权力的滋味”,“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少帅张学良感受颇深。由于他亲历了国民党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出于对国共两党的深刻了解,他在晚年的口述历史中,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对此作出了总结:“中国的古书上说,天心自我民心,天听自我民听。你不得民心,那你就得等着失败。”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当时,中共“一大”的代表共12人,代表着全国53名党员,到了1949年,中共党员总数达到了449万。可是,从1921年到1949年,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又何止成千上万?
——从1927年4月12日到这一年的年底,在将近8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屠杀了3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工农群众。
——在中国革命史上,毛主席一家有6位亲人牺牲。何长工同志的家人及同族亲人共40多人牺牲。徐海东大将的家族有70多人牺牲。贺龙元帅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
有人曾动情地写道:“那些烈士的离去,恰如周天的星辰缓缓坠落,那是我能想到的最高贵的比喻。”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前仆后继、浴血奋斗?为了国家富强,为了人民幸福!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曾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延安给予他的最深刻印象时说:“在延安,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反映了一种最终的信念。”
可以断言,在宋美龄的“权力的滋味”中是绝不会有这种“极深的感情”和“最终的信念”的。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担当,更是一种永不磨灭的信仰,它将永久地回荡在共产党人的心中。(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