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中央精神
专题
时评
理论
经验
警示
天下
新风
文苑
社论
中央精神
专题
时评
理论
经验
警示
天下
新风
文苑
不久前,有网友“意外”捕捉到扬州仪征市委书记骑摩托车下乡的场景,并在微博上称赞这种做法是“当地街头干群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一道亮丽风景”。但很快就有人发现,包括书记在内的四位领导干部骑摩托车时均未戴头盔。一时间,“违章作秀”成为这位市委书记此行的标签。这样的事并不少:南京市长在春节后上班首日风雨中挤公交、抚顺市委书记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大街、记者地铁巧遇郑州市委书记、四川叙永县委书记带头上街大扫除……类似的新闻经过网络发酵,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而在所有议论声中,讥讽和批评也几乎无一例外占据绝对优势。
众所周知,书记市长根本不会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会天天扫大街,他们这样做更多是为了展现一种亲民姿态,为了不让群众觉得自己太像“官”,其初衷或许在于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但为什么多数时候,领导干部费尽心思策划的亲民秀都以演砸收场呢?某些领导干部的亲民举动和姿态为什么得不到群众的欢迎和接受呢?
根本原因是,在群众心目中,这些亲民秀本身太假。
从表现方式看,叙永事件中那位蹲地拍照的记者,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一切——官给民的视角是一个仰视的视角,无论他怎么亲民,还是显得高高在上。而且,作秀就是作秀,但官方媒体还非要反复强调说这就是事实,真的是偶遇。加上各路媒体的一味谄媚,歌功颂德,引起了公众反感。要知道,这样的方式在以往或许行得通,但在网络时代不行。因为网络时代最大的魅力在于,任何事实和价值都不再是直线的单向的,都要经过一番复杂的质疑、阐释过程。领导干部想搞亲民秀,却没弄明白这一点。
偶尔的亲民姿态无助于弥补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的距离。平常,群众只有通过电视、报纸等官方媒体才能看到领导干部,他们总是在开会、讲话、接待、陪同,一本正经。经常能看到,其实离得很远。忽然有一天,他们真的出现在群众面前,而且显得十分亲切,就像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熟人忽然来献殷勤,群众不得不有所防备和警惕。这时候,如果有人说,一个出租车司机认出了市委书记,并热情地叫她“芬姐”,你信吗?
上述几起事件发生后,有人在微博发起了一个民意调查,“你认识市委书记和市长吗?”接受调查的大多数人表示不认识,也有人说照片认识,真人不认识。这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群众缺乏对当地领导干部的认同感。领导干部在想什么,干什么,关心什么,谋划什么,群众都不得而知。反之亦然,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也未必知道得详细真实。这样的领导干部,就算秀得再逼真,群众都会看穿是在演戏——既然领导干部根本不在乎群众,群众怎么会认可这样的领导干部?
精心安排的亲民秀之所以演砸,并不是因为秀功不够,而是由于其本质没有发自内心和群众打成一片。领导干部想不被戳脊梁骨,必须牢记一点:群众只要“亲民”不要“秀”。 (何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