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权威发布
本刊观察
学习资料
工作落实
本刊专稿
时评
文苑
社论
权威发布
本刊观察
学习资料
工作落实
本刊专稿
时评
文苑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理论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实践也需要凝结出理论成果。所有这一切都充分地体现在刚刚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中。《论述摘编》用朴实、接地气的语言,深刻阐释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特别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尤其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领会、自觉遵循、努力实践。
在立场态度上:我看天塌不下来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的立场态度是前提。如果对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没有高度的认识,如果对反腐败含糊暧昧、不以为然,就不可能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仅是对古今中外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逻辑的认知。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腐败现象犹如“明珠蒙尘”,而不是“基因之癌”。腐败的只是某些党员领导干部而不是政党本身。只要拂去尘埃,依然是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宝珠。反过来,如果放纵让腐败分子“绑架”了党,不仅党的形象会受拖累,党的存亡也就出现了危机。因此,“不管级别有多高,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都要处理,我看天塌不下来。”只有严肃查处腐败,刮骨疗毒,才能使我们的党更加强大、使党的肌体更加健康。
鲜明的立场态度还表现在对“两个责任”的强调上。“各级党委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有全面领导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这讲的是党委的主体责任;“既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又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经常进行检查监督、严肃查处腐败问题。”这讲的是纪委的监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对于那些领导不力、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或者屡屡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不管是谁,只要有责任,都要追究责任。
在意志品质上: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并且又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腐败风险客观上也更大,加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使得今日中国社会反腐败殊为不易,对执政党来说挑战甚至更为严峻。面对党内的疑虑和社会的观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正是这样的决心与意志,开启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大幕。
这种坚强的意志首先体现在坚持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如果不这样抓,就会像温水煮青蛙那样,小病拖成大病,从病在肌肤发展到病入膏肓。尽管现在反腐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依然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这种坚强的意志还表现在力度上,不浅尝辄止,不避重就轻。对于反“四风”,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敢于硬碰硬;对于反腐败没有什么“刑不上大夫”之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任何人违反了党纪国法,都要依法惩治,绝不能手软”,“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对于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不能投鼠忌器,要全部扫描”,等等。所有这些论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腐败的坚强意志,更增强了全社会对反腐败的信心,激发了全社会对反腐败的参与热情。
在战略部署上:要找省委书记说事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需要把握好轻重缓急。科学的战略筹划可以事半功倍,能够标本兼治。通过学习《论述摘编》,让我们对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部署认识更深刻。
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在作风建设上打一个歼灭战,不仅可以有效遏制不良作风的蔓延,还可以为党内其他一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从中央八项规定开始,“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不良作风背后是腐败,随着转变作风取得阶段性成果,反腐败必然同步跟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反腐败要从治标走向治本,制度建设很重要。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从“不敢腐”走向“不能腐”。“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而且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
在重视制度建设的时候,特别突出纪律和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强调“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求我们回归纪律的本质,纪律是铁、纪律是钢,纪律不能“商量着来”,纪律没有“情有可原”,纪律不搞“下不为例”,纪律更不会“法不责众”。
如何了解掌握制度纪律规矩的落实情况呢?用好巡视这把反腐的“利剑”,让巡视组当好中央的“千里眼”、“钦差大臣”、“八府巡按”,并且特别指出,“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不是权宜之计”。第一次巡视提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整改,要找省委书记说事,加强对省委书记的问责。要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
在思想武装上: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
“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这重点就是党性和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党性修养不是一句空话。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把党性修养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习近平总书记讲,“我刚当干部时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有了这样的觉悟,就可以耐得住寂寞,就能守得住清贫,就有了精神支柱,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辛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