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0期

社论

向管住纪律方向深化“三转”

 

要闻

习近平出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浙江省调研 

 

要文

聚焦主业 深化“三转” 切实做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

 

专题

中央纪委推进信访举报工作“三转”纪实 

编者按

河南:信访举报件归口管理

江苏:创新转办督查机制

广东:构建良性有序信访举报新秩序

皖赣部分地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三转”纪实

 

深度解读

回归党章要求:做好纪检工作的重要保证

 

纪律建设

党章中的党纪(上)

用纪律规矩把党员干部管紧管严管好

纪律审查工作如何冲着纪律去

银川:严格执纪“小题大做”

深圳:把换届纪律挺在前沿

周口:“红灯”亮在“越轨”前

 

论坛

领导干部家风不是个人小事

古代廉吏贪官家风比较之镜鉴

应该怎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

家族腐败特点及应对策略

“执纪必严、动辄则咎”不是一句空话

 

时评

“扯袖子”才能防止“戴铐子”

谷文昌的潜绩丰碑与仇和的政绩工程

读忏悔录不可不走心

畏纪知止方为正道

 

锐评

一组 

 

巡视

2014年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情况透视

环保部:向环评“红顶中介”开刀

中国科协:冲着纪律和规矩去整改

东风公司:责任担得起来、落得下去

当好反腐“尖兵”

 

执纪

受贿后辩称以单位名义收受并用于公务应如何认定处理

江西赣州:扎牢纪律审查的制度篱笆

 

风纪

晒晒8类“四风”隐身衣

让“四风”在纪律规矩面前无处隐身

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环球

美国“镀金时代”腐败触目惊心

 

文苑

“做人四要”小议

莫倒在“酒色财气”上

知“耻”与心存戒惧

父亲像座巍峨的山

活用经典 执古御今

叶兆言:最是书香能致远

城市的风骨

叶兆言:最是书香能致远
首页
1

     提及叶兆言,除了作家身份及《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等文学作品,他的家世也常被人称道。

   叶兆言的祖父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是编剧和作家,母亲是被誉为“锡剧皇后”的姚澄,伯父叶至善和姑母叶至美都是文坛中人,如今,叶兆言的女儿叶子也走上创作的道路。

    有人评价:“一代泰斗,四代文人。”究竟是怎样的氛围、趣好滋养了叶家人?让我们从叶兆言朴实的话语中一窥究竟。

   

  以平常心读书处事

  我特别喜欢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一句话:“真正的作家是阻拦不住的。”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没有写作的天赋,作家是怎么努力也培养不出来的。

  我的祖父,从来就没有刻意地培养我成为一名作家,我也从来没期望女儿也写作。

  1974年,我高中毕业,待业了一年时间。那一年,我离开南京,前往北京,陪伴在祖父身边。从小,我并未和祖父一起生活,这一年算是陪他最长的时间。

  每天的日子过得很悠闲。我充当了祖父的生活秘书,照顾老人家,听他说些往事,陪他看老朋友,成了祖父的“拐杖”。我在祖父身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世界名著,还有很多现代派诗人的诗,也陪他接待和拜访过文化圈子里的名人名流。

  后来,我考上南京大学中文系。

  刚上大学那阵子,相当地自信,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沈从文还没有热起来,我已经悄悄地注意他的小说了。但是,得意的时间并不长,和祖父聊天,我抱怨文坛埋没了沈从文,文章这么好,竟然没人知道。祖父说:“什么叫没人知道,只不过是你们不知道。沈从文当年红得很,用今天的时髦词,早就是一线作家了。”

  我因此得到一个教训,做人还是得保持平常心,别以为就自己知道,别人都不晓得。感觉良好必出洋相,五十步笑百步是不对的。

  祖父就是这样,从未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也极少和我谈理想,与他相处的细节中,往往能让我悟出一些做人做事的道义。

  1980年,我在《雨花》杂志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无题》,祖父说文章写得不错,说出了一点意思。

  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后,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我慢慢地开始理解祖父。祖父一生中经历了战争、逃难等各式各样的灾难,70岁还要面临颠沛流离。创作上,他只有一部长篇,一点点短篇,一辈子是个业余作家。

  可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处世的一种心态。

  祖父80多岁时,仍然坐在书桌前看书写作思考,他的背影在那里,让我觉得作家就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一个读书人应该保持的姿态。

  选择一个行业,不能因为它是否崇高或是否挣钱,最关键的是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它。不该拿职业身份去谋取一些名利,尤其是作家。作家就是义无反顾去写作的人。

  当代生活中对人的诱惑太多了,如果挡不住这种诱惑,就无法保持平和的心境,如果没有这种心境,整天计较得与失、名与利,就很难把事业干得出色。普通人如此,作家更是如此。

  纯粹享受读书的乐趣

  记忆中,祖父留给父亲一个高大的书橱,里面装满了书,将一面墙堵得严严实实。

  父亲喜欢藏书,他曾在首届金陵藏书状元的评选中,被评为状元。也许是受祖父的影响,他更喜欢读书,心中也怀揣着一个作家梦。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做一厚沓小卡片,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写了字让我认,这是我儿时做过最早的游戏,文字,也是我最先面对的世界。后来有一段时间,父亲将书堆在我的卧室里,少年时的我就天天与书共眠,无聊时,便随手挑出一本读起来。

  家里的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最好最有利的阅读环境,父亲为我树立了一个没必要争名夺利的楷模,让我学会如何面对寂寞,如何在作品中“有自己”,如何坚强有力地克服干扰。

  在书堆里泡长了,有时也会羡慕书斋以外的生活。直到我高中毕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换个环境,才意识到原来还是读书有趣。这也让我体会到,不走弯路绝对读不好书,就好像酒与酒精——酒精确实是纯,可是没有谁会觉得喝酒精美好,酒虽然兑了水,但只有喝酒才是一种享受。

  或许因为这些,我喜欢读书,青年时期的我每天保持10小时以上的阅读。

  读书时,我属于“杂食动物”,什么都读,没有特别偏好的书籍。我自己也不太愿意给年轻人开书单,即使是我的女儿,也从不指导她读什么文学作品,“必读书目”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阅读是一种本能,源于内心的需求,无须用手段强制性推广。

  自古以来,读书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其实是当时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人的地位很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读好了才能取得相应的东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读书应该是一件很雅致的事情,和黄金、美女扯在一起,就变成一件很世俗的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灌输“读书有用”的概念太深,最大的坏处是,一旦他们发现读书没用就不读了、高考完就不读书了、找到工作就不读书了,读书变成一件很功利的事。

  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带任何目的,纯粹享受阅读的乐趣。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不必附加很强的功利心和时效性,真正去读自己喜欢的东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书就如同找到一个好朋友,从中得到享受。

  我们还可以将书比作爱情。看书并不一定有用,你也不能说爱情有什么用处,可有了爱情人生会很美好,看了书人也会有美好的感觉。而且看书也如同爱情,只有投入地去爱,爱情才会滋养你的心灵,只有投入地去看书,书才会成为你生命的养分。

  如果喜欢读书、热爱读书,随时随地只要有时间,拿起书来就读,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罢,哪怕是用手机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也无所谓,在我看来,阅读就是没事做就读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国家推出“全民阅读”的初衷,是为了唤起更多的人翻开书,感受书对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滋养,这是极好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应当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应是取决于整体的阅读水平。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哲学、文化意识与时代精神。(李倩 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