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0期

社论

向管住纪律方向深化“三转”

 

要闻

习近平出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浙江省调研 

 

要文

聚焦主业 深化“三转” 切实做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

 

专题

中央纪委推进信访举报工作“三转”纪实 

编者按

河南:信访举报件归口管理

江苏:创新转办督查机制

广东:构建良性有序信访举报新秩序

皖赣部分地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三转”纪实

 

深度解读

回归党章要求:做好纪检工作的重要保证

 

纪律建设

党章中的党纪(上)

用纪律规矩把党员干部管紧管严管好

纪律审查工作如何冲着纪律去

银川:严格执纪“小题大做”

深圳:把换届纪律挺在前沿

周口:“红灯”亮在“越轨”前

 

论坛

领导干部家风不是个人小事

古代廉吏贪官家风比较之镜鉴

应该怎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

家族腐败特点及应对策略

“执纪必严、动辄则咎”不是一句空话

 

时评

“扯袖子”才能防止“戴铐子”

谷文昌的潜绩丰碑与仇和的政绩工程

读忏悔录不可不走心

畏纪知止方为正道

 

锐评

一组 

 

巡视

2014年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情况透视

环保部:向环评“红顶中介”开刀

中国科协:冲着纪律和规矩去整改

东风公司:责任担得起来、落得下去

当好反腐“尖兵”

 

执纪

受贿后辩称以单位名义收受并用于公务应如何认定处理

江西赣州:扎牢纪律审查的制度篱笆

 

风纪

晒晒8类“四风”隐身衣

让“四风”在纪律规矩面前无处隐身

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环球

美国“镀金时代”腐败触目惊心

 

文苑

“做人四要”小议

莫倒在“酒色财气”上

知“耻”与心存戒惧

父亲像座巍峨的山

活用经典 执古御今

叶兆言:最是书香能致远

城市的风骨

父亲像座巍峨的山
首页
1

  编者按:

  谷文昌,一位普通的县委书记,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一生公私分明,家风严正,从不搞特殊,虽然去世34年,福建省东山县仍传颂着他的动人事迹。他的孩子们为父亲感到自豪,更将父亲视为榜样。本刊特约请谷文昌的次子谷豫东撰写回忆文章,让读者从他们的家风故事中感受谷文昌的精神。

 

  父亲去世已经34年,这么多年来,他好像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古铜色的脸庞,花白的头发,黑色的布鞋,打着补丁的灰布中山装,这一切,是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生前经常对我们几个子女说,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父亲把对家属、子女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人民。

  1976年,我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父母已进入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大姐已经出嫁,大哥和二姐不在身边,三姐上山下乡,身边特别需要有个孩子照应,我就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父亲提出这个请求。父亲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动员我上山下乡,跟大家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虽然父亲的态度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我还是跟他据理力争:“按规定,身边没有子女的可以照顾一个留城的名额,我们又没有违反政策,为什么一个也不留呢?”父亲还是那句老话:“我是领导干部,如果自身不带头,接下来的工作要怎么做呢?”

  我知道拗不过他,只好退一步,请求到东山县当知青。不料,父亲还是坚决反对,并说:“到了东山,大家都知道你是谷文昌的儿子,都会想办法照顾你,那你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当时,我失望极了,觉得父亲怎么就这么绝情,一点儿也不懂得疼惜自己的儿子。为此,我有半个月没跟父亲说过一句话。直到6月下旬,我被组织安排到南靖县偏远的山村朱坑知青点落户。

  临行前几天,父亲请来一位朋友,为我们家拍了一张合影。那时拍照的机会很少,这一次的三人合照,是我第一次单独与父母合影。现在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出当初我不太乐意的情绪。

  6月底的一个晚上,父亲早早地做完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回家帮我整理第二天的行装。按照惯例,父亲每一次出差,都是母亲替他收拾行李,可是这一次父亲坚持要亲自帮我打点。上了年纪的父亲,腿脚已不利索了,可他还是忙上忙下。望着他蹒跚的身影,突然间,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深切地感受到父亲那份深藏的温情,暗暗责备自己的无知。

  第二天,父亲正好要到南靖出差,我顺路搭坐了他那辆旧吉普车。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我懂事以来第一次沾父亲的光。本以为父亲会送我到朱坑知青点,可是,车开到县林业局,父亲就把我的行李卸了下来。他拍拍我的肩膀,嘱咐我不要有优越感,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他从口袋里取出前几天拍的那张照片,塞在我手中。烈日下,父亲两鬓的丝丝白发特别耀眼,他的眼窝深深地陷了进去。

  父亲真的老了……

  当知青的几年里,父亲即使到南靖出差,也从来没有到知青点看望我。我知道,他不想让人知道我是谷文昌的儿子。

  后来,我瞒着父亲报名参军。要知道,当时想进部队是多么不容易啊。当年父亲还兼着地区征兵办主任,我一旦告诉他想应征入伍,他准又劝说我把机会让给别人。况且,经过几年的锻炼,年轻气盛的我也想借此机会检验下自己的实力。就这样,我悄悄地参加体检、政审,直到最后接到入伍通知书,才告诉父亲。父亲当时一阵惊喜,幸福的泪花布满深陷的眼窝,他抚摸着我的头,连声说:“好样的,好样的!”顿时,所有的委屈全部烟消云散,我真切地体会到父亲的爱原来是这么深沉,他跟我是这么亲,这么近。

  这,就是父亲。他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儿女,而是他心中还有比亲情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党性原则。在亲情与原则的天平上,父亲总是选择后者。

  1981年元旦刚过,我在部队接到家里发来的紧急电报:“父亲病危,请速回。”我急忙请假回家。父亲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才几个月不见,病床上的他,已是骨瘦如柴。

  住院期间,前来探望的人很多。父亲总是再三交代:“回去后,要是有人问起我的病,就说好了,出院了,别让大家费时来看我。”

  其实,这个时候,父亲的病情正在不断恶化。他的吞咽越来越困难,血管日渐萎缩,无情的癌细胞在他全身扩散了。为了能增加一点抵抗力,医生建议给他注射人血球蛋白,可听到这种针剂一支要两百多元,他谢绝了。他知道自己的病医不好,不想给国家造成浪费。

  病痛的折磨使父亲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说话非常吃力。但只要清醒过来,他总是不忘叮嘱我:“咱们的老家在河南,你在东山出生,给你取名豫东,就是要你时刻记住,不要忘记父老乡亲,不要忘记共产党的养育之恩,你要争取早日入党。”

  父亲去世前,断断续续地诉说最后的心愿:“请转告林业局的技术员,要加紧对木麻黄树种进行更新换代;我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

  1981年1月30日,父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周内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父亲的自行车一并上交党组织:“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

  父亲去世那年的10月份,我实现了他的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们兄弟姐妹还共同约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发扬父亲的精神,做一个平凡而高尚、无私又无畏的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以此回报党和人民。(谷豫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