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通常,老百姓对那些能干事、有魄力的干部寄予厚望,称之为“能人”和干才。而他们一旦出事,就会在社会上引发各种各样的议论。那么,这样的“能人”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腐败分子,由“能人”到罪人的呢?
一位副省级干部在自己的悔过书中写道:“走岔路的关键在灵魂失落,灵魂出窍头晕糊,走上邪路难回头。”这些人刚开始担任领导职务时,也想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能够认清自己的人生追求。但当官日久,看到周边有求于己的老板住豪宅、坐豪车、生活奢华、财富积聚享用不尽,渐渐的思想坐标系发生变化,不平衡心理产生,思想的防线松懈、权力的天平倾斜、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位置就摆错了。由此可见,“能人”到罪人的总根子在于思想的滑坡,信念的失守,这也可能是一些“能人”走向腐败的共同轨迹。
权力是把双刃剑,一旦失去监督后患无穷。客观地讲,腐败的“能人”履职之初大多比较谨慎,努力工作,甚或作风民主,否则其工作业绩也无从谈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扩大,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监督别人可以,监督自己不行,开始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树立所谓的“绝对权威”,大有独霸一方之势。如南京的季建业就曾是一个十分傲慢、一言九鼎的市长,习惯于一群人整天围着他转,他说的话都要被当做“圣旨”,稍不满意就把部属骂得狗血淋头,别人只能唯唯诺诺,不敢提不同意见,更不敢说半个不字。权力如此膨胀,像脱缰的野马,季建业之流不出事才怪。
制度的虚化为“能人”腐败打开方便之门。从近年来发生的案例看,“能人”腐败主要集中在“工程”、“土地”、“资金”、“用人”等敏感地带,大多是其担任一把手期间,他们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目无法纪、无视规矩,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党的纪律、规矩和国家法律被这些人抛至脑后,认为这些只是管别人的,自己却以能规避和破坏这些规矩为能事。
“圈子文化”促成“能人”的“生长”。在这些干部眼中,潜规则大过明规矩,“能人”既要会干有业绩,更要投机有“圈子”。于是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就成为“能人”必须经营的官场链条。在“圈子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干部嘴上喊着“做人民公仆”,而私底下却千方百计地想着抱大腿、找靠山、往上爬。有的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职务便利和在官场形成的影响力,形成以同乡、同学、老同事、老部下,或心腹知己为链条的小圈子,看似漫无目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的是将来相互提携、互通款曲,寻求私人利益最大化。
老板“围猎”也是“能人”栽倒的重要外部因素。“能人”因为权力大、有魄力、敢决断,往往被老板“围猎”,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这些老板亲官、傍官、耍官,看重的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只要“能人”们大笔一挥,项目、资金、土地等便纷至沓来,一转手就是一桶桶真金白银。而“能人”之所以愿意与老板们称兄道弟,勾肩搭背,利用手中权力向老板们输送利益,目的就是与老板坐地分成,实现其贪腐的野心。
能吏寻常有,最难是公廉。清代康熙皇帝的用人原则是小用看业绩,大用看品性。现实中有许多“能人”都是“双面人”,使得人们很难认清其庐山真面目,更多看到的是其工作能力,光鲜掩盖了问题,才干代替了品德,容易以偏概全。特别是这些“能人”往往业绩突出,领导眼里有能力,同事面前有人缘,在考察时往往会得到顺利提拔。而现实中的“点将式”提名,“过场”式考察,也使一些早有举报、群众反映很大的“能人”不断得到提拔,等到被查后才发现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令人震惊。(作者:江苏省南京市纪委 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