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不久前,媒体报道,一位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用“五言诗”格式向区人代会做报告,洋洋洒洒6000字,全篇每一句话都由五个字组成,韵脚统一。有人赞誉其文风清新,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过,这真的是改文风吗?恐怕未必。
有人说,官场里多些文化人,官员们多些文化气,总不是坏事。可是,从作报告的场合看,严肃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应该是肆意展示个人才华的场所,更不是赛诗会。从听报告的人群看,人代会报告的对象是人大代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社会的方方面面,报告的内容和语言应该使绝大多数代表容易听懂看懂,而诗歌的易懂程度通常低于文风朴实的白话文。从报告的内容看,报告应充分展现一年来人大的工作,内容丰富而充实,凝练简洁的“五言诗”能否完整准确地进行表达,是否会因文害义,并不令人放心。所以“五言诗”一亮相,就有大批网友呼吁:人大代表有做长诗的闲情逸致,不如俯下身子,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由此看来,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来对人大报告进行所谓的“创新”,确实有些不伦不类。如果这也算改文风的话,那是不是也可以用相声、小品、快板等多种方式来改一改人大报告的文风呢?人大报告是正式公文,应当符合公文的范式和要求,不能因为领导的个性和喜好随意变更。如果说人大报告可以任意挥洒,那么工作总结、调研报告、法律文书等公文是不是都可以进行个性化演绎呢?中央提倡改文风,是倡导少说空话、大话、套话,多说简短、管用、有新意的话。改文风,不是为改而改,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刻意标新立异。
将用“五言诗”作人大报告视为改文风的范例,更让人担忧是否有形式主义之嫌。在中央推动改进作风的强劲势头下,一些党员干部不愿真动真改,又开始玩花架子。要求改文风,就用诗歌做报告,也不管效果是不是真的好;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就来个“脸好看、话好听、事不办”;要求纠“四风”,就把一线职工的正常福利“一刀切”地砍掉;要求搞学习型机关建设,就天天组织下属关门集中学习,连正常工作也不做了;要求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来个“领导干部生病,普通党员吃药”……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用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令人反感。
群众关注人大报告,不在于它的韵律是否优美,而在于它是不是回答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群众对改进作风充满期待,少来点花架子,多一些苦干实干,才是要紧的。(向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