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王岐山同志一句“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将“官员卖字”、“官员争相兼职书画协会”等现象推到聚光灯下,引发舆论持续热议。
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写行草,是有原因的。古人形容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草书“志在新奇无定则。”草书具有追求个性张扬、不拘一格、放任自由的特点,给了一些喜欢“玩”书法的领导干部可乘之机。有的领导干部真是“无知者无畏”,楷书的一横一竖还写不工整,就飞龙走蛇写起了草书。周围簇拥的一帮文人墨客还真能吹,无论字写得再怪再丑,都能被夸得又新又奇。反正文化价值的评判相对主观,草书审美的标准也相对抽象,越主观越抽象,就越容易被拿来忽悠糊弄、颠倒美丑。所以,这些领导干部的草书作品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衣,在权力的扭曲下,在谎言的迷惑下,成了佳作、珍品。谁要说欣赏不了,反被讥讽艺术造诣不够,不懂得欣赏。
领导干部如果把写字单纯作为乐趣,当然并不绝对意味着腐败。但一些领导干部以卖字为渠道,给有所求、想拉拢的人一个送钱的方法,就把火热的艺术市场变成了权力寻租的猎场。其路径并不复杂,领导干部先通过速成的草书创作挤进书法家行列,再利用权力的影响力在书法协会谋得一官半职,接着办几场展览,搞几次拍卖,作品便能水涨船高、坐地起价。权能生钱的渠道由此打通。难怪有人劝慰面临退休的领导干部“退下去不要怕,名利双收玩书画”。
揭开看似优雅华丽的文化外衣,一些领导干部在书法领域大展拳脚的背后就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人们已经见怪不怪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在位时一字千金,求字者络绎不绝;而锒铛入狱后作品无人问津,贱如草芥。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怎会因为权力的得失而有贵贱之分?唯一的解释是,这些价格标注的根本不是作品,不是艺术性,只是权力。
书法领域的腐败问题在文化腐败中具有典型性,因此,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陕西等省随即行动起来,提出“一官不能二任”,清理官员兼任文化社团职务,推动文化社团 “去行政化”,让“权力与艺术分家”真正落到实处。这必将有助于增强文化领域抵御权力腐蚀的免疫力,防止文化沦为腐败的寄生体。
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书法领域腐败不过是文化腐败的冰山一角,文化外衣下的腐败形式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官员出书、高端红酒品鉴会、奢侈品鉴定等,都已经成为或者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对文化领域进行整顿,增强文化的免疫力,只是“扬汤止沸”之策。归根结底,还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消灭腐败的病原体,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良方。(陈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