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正月初五,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纪委常委、自律办主任王清华带上摄像机,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出了门。他要和同事朱玉清一起,抽查辖区范围内的公车使用情况。
在河北人家饭店、益元超市、水上公园等人流密集区,王清华拿着摄像机,对附近停放的车辆逐一“扫描”,再交由公安部门同志比对牌照信息,以“验明正身”。
“平时严格监督,越到节假日越严。”对王清华和朱玉清来说,抓住重要节点开展监督检查已成常态。
鹿泉区纪委常委、自律办主任高军俐也多次组织及参与明察暗访。他告诉记者,原来公车成了一些干部的“代步车”,节假日更是与“专属车”无异,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为刹住这种风气,区纪委监察局通过检查节日公车封存情况、调阅路口监控、调查路过可疑车辆等“组合拳”,“抓现形”、严处分并通报曝光。
强化执纪监督,震慑作用明显。“2014年检查频次多了,但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比2013年大大减少。”高军俐从中看到了成效。
这种变化,群众也能感受到。今年春节前,家住裕华区的赵先生发现,道路不像往年那么拥堵了。“原来一些公车也跑出来办年货,甚至还有外地公车‘扎堆’到省会送礼,路上堵得经常走不动。”赵先生认为,公车“守规矩”了,市民出行也方便不少。
公车“守规矩”,除常念“紧箍咒”的作用外,还得益于制度“笼子”的织密扎紧。石家庄市出台了《落实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规定清理整改工作推进方案》。按照方案要求,石家庄市公车数量明显下降,如元氏县去年清理超编超标公务用车83辆,新华区公务用车数减少59辆。
“摸清底数,为公车‘瘦身’,从源头上挤压了公车私用等问题产生的空间,也为公车改革创造了条件。”新华区财政局副局长刘青春表示。
在清理的基础上,各区县进一步严格公车集中管理、使用登记等制度。元氏县纪委常委刘立谦告诉记者,节假日期间,一般公务用车都要封存停驶,因公用车必须报经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并详细填写审批单。
公车管理更加规范,账面上也有体现。2014年,元氏县“三公”经费比2013年压减185万,其中超过90%来自公车的“贡献”;与2013年相比,2014年鹿泉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同比减少14.7%,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同比减少46.9%,且购置的全部为执法车辆。
公车少了,管理严了,意味着曾经可能享有的特权和“福利”没了,党员干部对此怎么看?
元氏县委书记陈联记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刚上班时都骑自行车,后来换成摩托车、212吉普车、普桑和帕萨特,真的应该知足。对公与私的界限,首先自己要清楚,同时还要管好下属,不能让他们犯糊涂。”
“不再觉得坐公车是多么‘威风’的事了。”在鹿泉区财政局副局长付建中看来,干部观念变了,特权思想淡了,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在石家庄的党员干部中,乘公交、骑车甚至步行上下班渐成风尚。“既不给交通‘添堵’,又不给大气‘抹黑’,还能为身体‘加油’,真是一举三得。”一位公务员道出了新风尚带来的红利。
给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踩刹车,石家庄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纠正“四风”就像治理雾霾,病根未除,松一松就会反弹。只有抓出习惯、抓出长效,才能让天朗气清真正成为常态。
谈到下一步的公车治理,元氏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李占领直言很期待公车改革在基层落地。“只有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措施,‘车轮上的不正之风’才能得到根治。”(李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