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7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新变化

——访中央巡视组原副组长郭林

1

  从事巡视工作6年,郭林同志对巡视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这两年参与巡视工作感受到的新变化,郭林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党中央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巡视工作的力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群众对巡视工作的关注度前所未有。“这对我们从事巡视工作的干部是极大的鼓励,有一种自豪感、组织信任感和高度责任感。能够参与巡视工作,为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非常荣幸。”

  更加聚焦:“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具体”

  谈及中央巡视工作的职能定位,郭林认为,这来源于当下形势的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决定了工作内容必须聚焦聚焦再聚焦,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巡视的功能。“任何工作都是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具体。围绕一个中心,扎实地干,聚精会神地干,肯定能干好。”

  这个中心就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四个着力”则涵盖了反腐败、作风、纪律、选人用人。“过去巡视工作内容太宽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巡视组的时间、人力、能力又有限,导致对有的问题大而化之、深入不够。”郭林谈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巡视工作收缩外延,更加聚焦,强调突出重点,强调问题导向,全部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四个着力”的每个方面又都有不同重点。比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紧盯矿产资源、土地开发、工程项目、扶贫资金、惠农资金等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问题,发现线索,集中力量,一追到底,大大增强了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新方式:“锋刃要快,一针见血”

  发现问题的“尖兵”、震慑腐恶的“利剑”、党中央的“千里眼”……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被形象地冠以各种称谓,背后指向是巡视的主要任务: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十八般武艺”尽显其能。“我理解,巡视的利剑作用就是锋刃要快,出手有力,一针见血,奔着发现问题去。”郭林表示,巡视组始终坚持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打破过去的传统做法,使巡视的战斗性得到充分体现。

  个别谈话还是巡视工作的一个主要工作方式,但很多人脑海中存在“先讲成绩再讲问题”的思维定势,有些干部一坐到谈话桌前,就习惯性地先讲一段正面评价意见。十八大后巡视组在谈话提纲的设计上做了调整。“以讲问题为主,对个别干部还要适当给点压力,这让很多同志不习惯,有的干部真紧张,甚至有的冒汗,这样的调整对发现问题、聚焦重点的确有效。”郭林表示,通过谈话了解面上情况,综合多人的反映,往往能够锁定重点关注对象。但巡视组谈话毕竟不是查办案件,怎样从谈话对象的口中真正了解到问题?郭林的谈话体会是因人而异,对大多数人尽可能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人家愿意向你反映问题,愿意讲实话,还是要相信大多数干部是好的。

  谈话并不是发现问题的唯一方式。郭林介绍,查阅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十八大以来巡视期间的信访量大增,大多是涉法涉诉类,不属于巡视组受理范围,按规定此类信访件要移交地方或有关部门处理;对反映厅局级等省管干部的问题移交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处理,并跟踪反馈;对涉及中管干部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信件由巡视组直接办理。“每一封信件巡视组都要看,同志们虽然苦点累点,但也确实从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线索。”郭林总结,巡视跟干部工作有相通的地方,也有相反的地方,听到的负面反映越多,当地存在的问题越多,发现问题相对容易一些,巡视工作反而越好开展。

  现在的巡视工作还有一个发现问题的“利器”——抽查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情况。这项工作从2013年第一轮巡视起开展,通过实践完善,作用发挥明显。“我们会对那些反映比较多、疑点比较大、位于权力集中岗位的领导干部,有选择地进行抽查。”郭林介绍,抽查中有时会发现个别人没有如实填报,而那些实际情况与填报内容反差比较大、有巨额财产,又有群众反映的,就是巡视组需要盯紧的重点人。

  在郭林看来,巡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的支持配合。“真正了解情况的还是他们,哪个地方的党委(党组)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纪委(纪检组)工作得力,工作就会好开展,对问题线索的了解就会比较深入。我理解这也是把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纳入巡视范畴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方法外,随着巡视的深入开展,综合运用审计情况、约谈、查阅资料、“下沉一级”甚至“下沉两级”等方式,不但使发现问题成为可能,而且使问题线索的准确率大幅提高。目前,各巡视组在实践中还在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1